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论坛暨2025年学术年会11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远望楼宾馆盛大举行。
本次论坛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紧扣教育事业“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回顾、总结学会20年发展历程,汇聚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专家学者,就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展开研讨,以期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原党组成员、副部长鲁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王立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原党委书记韩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等出席开幕式。
杜江峰致辞
教育部副部长杜江峰在论坛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成立以来在开展学术交流、政策咨询、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从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部署、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学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江峰同志希望学会始终坚持政治建会,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坚持学术强会,深化前瞻研究;始终坚持服务兴会,广泛凝聚共识;始终坚持规范办会,提升治理水平。把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推向新的水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蕙青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聚焦教育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问题,积极组织和参与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深入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原创性和建设性的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愿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紧密携手,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鲁昕致辞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始终聚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汇聚了一批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产出了一系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丰硕成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愿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携手共进,共同书写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韩进作工作报告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在工作报告中回顾总结了学会创立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会发展的教育部领导、教育部各司局、直属单位和兄弟学会、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以郝克明先生为代表的学会历任领导及所有为学会发展倾注心血的老领导、老专家致以崇高敬意。韩进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会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按照教育部党组的要求,以更加扎实的研究、更有分量的成果、更高水平的咨询建议、更高质量的服务,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王立英、韩进颁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优秀分支机构奖
王立英、韩进颁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优秀成果奖
王立英、韩进颁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成就奖和特殊贡献奖
(北大教育学院张晓黎代闵维方领取终身成就奖)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王立英为评选出的优秀分支机构、优秀成果,以及终身成就奖和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代表颁奖。
开幕式由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柯春晖主持。
柯春晖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会长、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原局长杨岳,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兴胜,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建聪,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范绪锋,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大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银付,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张东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建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晁桂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赵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晓强,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成梁,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跃进,中国教育装备协会秘书长李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地方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学会总会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理事、会员,有关机构和企业代表近700人参加了开幕式和主论坛活动。
主论坛环节,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赵沁平,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郑振华分别从科技、教育、外交方面作了精彩报告。
主论坛环节由会长韩进主持。
赵沁平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以“AI+VR:智慧教育发展的引擎与基座技术”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智慧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前景。认为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教学场景、优化学习体验、提升教育效能,推动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沉浸式方向跃迁。依托“AI+VR”技术平台,可实现跨地域资源共享、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以及自适应学习路径设计,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形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教育新质生产力。
林建华作报告
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以“大学的逻辑”为题,分享了对“双一流”和教育强国建设、大学战略、大学发展的基本逻辑、知识的属性、战略的实施、未来的大学与教育等问题的思考与体会。强调大学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明确发展的底层逻辑和目标,既要坚守大学发展和教育的过程属性和基本逻辑,又要重塑教育模式,打开学科边界,打开学习边界,打开学校边界,真正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
郑振华作报告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郑振华围绕“百年大变局与中国外交”,阐述了国际形势变化背景下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重要支撑。
11月15日下午,五个平行论坛同步开启。
平行论坛一“战略与前瞻:教育强国与‘十五五’规划”会场
平行论坛一主题为“战略与前瞻:教育强国与‘十五五’规划”。与会专家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评价从学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系统阐述和深入交流,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方向与实践路径上达成了五项共识。
平行论坛二“创新与突破:科技、人才与教育未来”会场
平行论坛二主题为“创新与突破:科技、人才与教育未来”。与会专家围绕国家战略牵引下的学科布局优化、教育数智化转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塑造等关键领域展开了深入研讨。随后的圆桌会议环节,专家们聚焦“AI时代的人才培养”,呼吁应主动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范式、内容与模式的系统性革新。
平行论坛三“均衡与卓越:基础教育的期许与愿景”会场
平行论坛三主题为“均衡与卓越:基础教育的期许与愿景”。主报告环节的专家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教育公平、质量提升与未来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案例分享环节,集中展示了在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推动县域高中振兴,以及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案例。
平行论坛四“开放与互鉴: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会场
平行论坛四主题为“开放与互鉴: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教育部相关业务司局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留学工作、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创新及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等政策导向进行了解读与说明。就当前留学事业的挑战与趋势、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提升青少年的跨文化理解力与国际胜任力等展开了探讨与交流。
平行论坛五“赋能与共生:产教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会场
平行论坛五主题为“赋能与共生:产教融合与高质量发展”。论坛聚焦职业教育改革、AI赋能教学创新、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破局之策等核心内容,从多维视角研讨“破壁·融合·共赢”实施路径。圆桌会议环节,共同探讨如何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委会、区域教育专委会、人才发展专委会、高等教育专委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科学与工程教育专委会、教育评价专委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国际教育专委会、产教融合专委会等分支机构承担了平行论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级代表杨进,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秘书长生建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大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石中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爽,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韩力群等参加了平行论坛。
11月16日上午,专题报告环节,多位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嘉宾分享真知灼见。
郑真江作报告
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郑真江报告题目为《实施〈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介绍了《纲要》实施一年以来取得的进展,尤其是“八大体系”建设的进展。下一步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家校社合作,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等。
侯万军作报告
学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侯万军报告题目为《高等教育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全球视角的分析与思考》。认为传统的教育面临价值危机、声誉危机、财政危机三方面危机,当前教育还存在理念滞后、机制不畅以及发展瓶颈等问题。下一步要强化高等教育的龙头牵引作用,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周佳峰作报告
科大讯飞集团副总裁周佳峰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创新的思考与实践》,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驾驭AI的能力是未来教育需要聚焦的核心内容。面向未来,AI将从工具层面服务于教育发展走向与教育的共生,并通过技术赋能于人。
刘复兴作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复兴报告题目为《对开展中国特色教育战略学理研究的思考》。他认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形势下,进行教育战略学理研究十分必要,要以“建设教育强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与“人才竞争能力”“人才的战略性”为逻辑起点开展研究。
谢维和作报告
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报告题目为《产学研用协同的战略变化——“决定性进展”对教育的要求》,认为在当前的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高校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科研组织形态,要认真思考教育尤其是大学如何在产学研用协同中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韩进作论坛总结
韩民主持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环节由学会常务副会长韩民主持。
学会会长韩进作论坛总结,认为本次论坛和年会规模大,层次高,反响好。论坛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战略的宏观性、长远性、基础性问题,搭建了一个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一批高水平专家,为学会未来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重大活动的举办积累了宝贵经验。韩进表示学会将继续注重研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基础问题,围绕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开展专项研究,继续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本次论坛和年会期间,学会还召开了秘书长工作会。
在众多参会人员的肯定、赞许、期盼、祝福声中,本次论坛和年会圆满落幕。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09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