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十大教育热点话题,您最关心哪几个?

时间:2022-03-10

每年两会,教育都牵动着全社会的高度关切。特别是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教育“大变革”之年:“双减”“课后服务质量”“家庭教育促进法”“乡村教育振兴”“县中提升”“五育并举”“心理健康”“学生安全”“中高考”……基础教育生态面临深度重塑。

作为教育发展的“风向标”,2022年全国两会,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热点话题?代表委员们热议的教育话题又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内容。

01“双减落地”,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关键词:“双减”落地  校外培训监管

2022年,教育部将继续把“双减”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各地“双减”工作也进入落地监管的深水区。在2月15日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独立调查等。地方上,各地代表委员也将把目光投射到各地政策如何实施、监管举措如何落地等方面上来。当前,具体的“双减”推进规则倾向于高效平稳推进,不宜操之过急或者粗暴“一刀切”,相关内容将引发热议。

刘希娅代表:

“双减”让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认为,“双减”给当代教育的推动作用是强劲的、具有时代性的:“‘双减’给学校、给家庭、给社会突然按下了暂停键,让大家停下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对孩子们好。”

02保证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为课后看护难题破局

关键词:托管  课业辅导  义务教育阶段

2021年,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假期、课后看护难的问题,教育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育部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并于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全国多地积极响应号召,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从“有”到“优”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但课后服务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有教师反映学校将“自愿参与课后服务”与职称评定等挂钩,变相强制教师参与。也有家长反映,校内托管管理僵硬,不能选择性地参加,其不稳定性令家长难以心安。2022年全国两会中,如何保障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激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增强家长参与信心等议题的讨论声量将加大。

张志勇代表:

提高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他建议,提高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家庭合理分担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经费新机制。

03《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亟待家校社协同育人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  家校社协同  家校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从此,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该部法律分为六章五十五条,分别从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监护人和社会对家庭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划分和规定。这是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后,又一部教育领域的重磅法规。家庭教育促进法集中体现了“指引”“赋能”这两个关键词。

2022年全国两会中,针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具体落地环节,各方如何做实主体责任,如何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等问题,很多代表委员都发声关切。

胡卫委员:

规范家庭教育指导,避免异化为学科“私教”护身符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提出,当下亟需加强政策引导和行政监管,以遏制家庭教育培训市场的失序行为,凸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法律政策宣贯和教育工作,真正让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回归家庭、回归家长。

04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打造乡村光明未来

关键词:乡村教师  乡镇寄宿学校

近些年,随着社会对乡村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农村学校硬件条件明显改观,但多地乡村教育面临“空心化”处境。如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等预计将在代表委员中引起讨论。舆论认为,振兴乡村教育首先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存在年龄偏大、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入职条件,吸引青年教师并扩充艺术类专职教师。其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的外流,农村学生规模逐步减少,需要依照乡村教育发展规律,办好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这两类学校,把依旧留在乡村的学生教育好,特别要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刘仲奎委员:

推进乡村教育 促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委员认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入职条件,激励优秀青年从事乡村教师职业。刘仲奎委员综合自己的调研、思考,也给出了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他认为,综合性大学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走“小而精”的路子,也可以和当地师范大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地方师范院校要提升培养精准度,按需培养,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缓解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为乡村振兴输送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

05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关键词:县中塌陷  县中振兴

县域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针对目前一些地方县中存在的生源和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2021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92%以上,扭转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县中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县中振兴”的路应该怎么走,成为很多代表委员交流讨论的话题。

邵志豪代表: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我们已在路上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和东北师大附中这些年一直在践行对教育基础薄弱县的教育帮扶工作。“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县中困境’,我和很多代表委员也在交流,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体会更深,”邵志豪说,“一个县的文化制高点就是县高中,一个乡里就是乡中心学校,如果高中办得好,那一定就是当地精神文明的高地。如果说高中‘塌陷’了,必然会影响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

06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让辛勤园丁劳有所获

关键词: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教师待遇

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提法受到舆论高度关注。舆论对提高教师待遇的举措表示支持,认为此举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观点认为,教师工资上涨释放出积极信号,但要特别注意三类教师的待遇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一是艰苦边远地区教师,鼓励其扎根基层地区;二是班主任群体,通过工资报酬弥补其在繁重教育任务中的辛苦付出;三是高职称教师群体,鼓励其精进业务,力争上游。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师待遇、各地如何精准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要求、如何提升乡村及偏远地区教师待遇将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是各级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一条严肃的法律底线。各地必须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有关政策部署。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保障机制,提高地方政府保障教师待遇的能力。即便面对困难,也必须迎难而上,不能退缩、推诿。(本部分摘自中国教育报评论)

07加强学校体育,让健康中国更有未来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教融合  强健体魄

近年来,加强青少年体育,重视体质健康已经在社会形成高度共识,一些积极的效果随着政策的实施开始显现。2021年以来,西安全运会、北京冬奥会等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推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快步发展。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颁布20多年后迎来首次大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22年全国两会中,加强学校体育,促进体教融合改革发展将成为热点议题。

张常宁代表:

建议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统考

全国人大代表张常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内容她印象深刻。她在发言中提到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其中包括抓住体育学业水平测试这个突破点,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08学生心理问题能见度走高,家校协同干预引关注

关键词:心理问题低龄化  心理疏导  家校协同

心理病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特别是抑郁症低龄化的问题突出,引发社会担忧。2021年引爆网络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江西省九江市11岁小学生被老师指责后跳楼自杀等事件,让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追问和反思。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协同发力。家庭方面,应更多地接纳和陪伴孩子,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但要避免为孩子一概代劳,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学校和老师要充分掌握基本的心理问题识别评估要点,提供适时的心理疏导,切忌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需要相适应,我们期待学生心理问题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得到重视。

俞敏洪委员:

建议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今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建议》。他介绍,青少年抑郁高发的成因有很多,一些青少年自杀案例也与抑郁症状或抑郁症有关。俞敏洪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高度重视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困惑问题,建立教育部、卫健委、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行动的机制,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精神困惑问题的氛围。

09学生安全议题永不缺席,食品安全或成新热点

关键词:校园霸凌 校园食品安全 学生安全

近年来,学生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一直处于高位。2021年,涉及学生遭受暴力行为、食品安全的事件屡次引发关注。学生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其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如河南省封丘县戚城中学营养午餐致学生呕吐腹泻,校长哭诉送餐公司“换不动”;安徽省歙县多名女生在厕所霸凌另一女生等事件引起舆论热议。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各地要摸排死角,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对校园霸凌的治理细则、各地方的创新性治理举措等将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领域,尤其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对校园霸凌的治理问题。9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督导问责办法》提出,校园出现霸凌行为,将会直接问责学校,并规定了学校在管理学校霸凌事件中的责任。相信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持续推动对校园霸凌单独立法、提出如“纳入对14周岁以下校园霸凌施暴者的惩治”、被霸凌者心理健康疏导等具体问题对策的讨论将成为代表委员的关心话题。

曹园雅、莫俊文委员:

社会各界共同防治校园欺凌

两位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出台相关规定并实施,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校方要加强普法教育和反欺凌知识科普,指导学生在被欺凌或目睹欺凌时正确的应对措施,并教导孩子们平等待人待事,不恃强凌弱,拒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营造尊重、平等、包容的校园文化;以学校或社区为基点,组织建立完善的反霸凌社团、机构等,帮助监督与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家长应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让家庭暴力成为校园暴力的模仿对象;动员和鼓励心理工作者加入反校园欺凌的组织和队伍中,为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干预。

10中考普职分流、高考多切口改革,均衡发展更具公平性

关键词:“内卷”   中考分流  高考加分改革

此前地方两会有代表委员建议“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引发社会关注。在2月23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普职分流有其必要性,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做法和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要如何理解和落实“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或将成为关注点。

2022年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将启动,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代表委员对于高考改革的关注点必然会落在反“内卷”、减负的方向上,如怎样解决教育健康发展的内驱力,更加关注师资力量、课程安排等长线规划,以更加均衡的目标衡量高中教育并调节高考的评价机制,逐步与“双减”的精神相吻合。同时,湖南、海南、贵州、云南等省近期更新了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如湖南省明确规定,满足学籍、户籍与就读地点“三统一”的考生方可享受加分政策,避免临时操作加分。2022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将热议加分政策的落地实施及各项优待政策的变化。

卢克平代表:

建议部属高校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卢克平提出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卢克平提出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来源:现代教育报

其他新闻

签约百城教育局供给优质编程内容 世纪海航获A1轮融资

2021年06月28日 00:00:00

不忘教育初心,世纪海航为临夏州数百师生举办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公益培训

2019年11月13日 00:00:00

厦门一中携手TDOG开设人工智能科技社团

2021年03月26日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