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加快推进教研数字化!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围绕"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协商议政

9月22日,十四届全国政协第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十四届全国政协第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22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主持会议。他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王沪宁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做深做细议政建言、思想引领、凝聚人心工作。要聚焦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协商议政,助推中小学教研工作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中小学教研质量不断提升,助推中小学教研工作改革不断深化,助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研队伍,助推完善中小学教研保障机制。要持续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宣传,宣传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成就,讲好人民教育家的生动故事,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全国政协委员郑富芝、张志勇、孟晖、蓝绍敏、洪伟、马景林、潘惠丽、王成斌、王定华和专家叶文梓等发言。大家认为,中小学教研制度是中国教育体系的特色、优势和重要支撑,要明确教研工作职能定位,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加强农村教研体系建设。要抓好教研自身改革,把握教研服务方向,聚焦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化培训体系,推动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贯通培养使用。要推动教研资源共享和教研工作创新,加快推进教研数字化,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巴特尔、邵鸿、陈武、王东峰、蒋作君、秦博勇、朱永新出席会议。教育部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中央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同志参与协商交流。

IOI 2023中国队喜获四金

第35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IOI  2023)于8月28日至9月4日在匈牙利举行。本次竞赛共有来自90支国家和地区代表队的351名选手参加。中国队经过三年线上参赛后重新踏上主赛场,与其他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们线下同场竞技,比拼智慧、交流经验。本届IOI共产生金牌30枚、银牌58枚、铜牌90枚,中国队四位选手经过不懈努力,在两试中均发挥稳定,最终获得4枚金牌,并以绝对优势取得团体第一名。其中,许庭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总分580分获得金牌第1名,程思元(南京外国语学校)获得金牌第2名,戚朗瑞(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获得金牌第6名,刘一平(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获得金牌第8名。担任IOI 2023中国队领队的是NOI科学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蒋婷婷博士,副领队由NOI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韩文弢博士担任。NOl主席杜子德教授,NOI科学委员会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尹宝林教授和清华大学王宏博士, NOI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启阳博士作为观察员全程参加了本次竞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资源交流处项目主管曹艳磊先生随团参加本届赛事。IOI 2023中国队领队、副领队及NOI科学委员会的专家们在今年初队伍成立后就开始组织队员们进行针对性训练,并于出征前在京组织队员们按照正式比赛时间进行了两场赛前训练,帮助队员提前适应时差,为正式比赛热身。在本届国家队的训练期间,选手所在学校以及指导教师提供了大力支持,为IOI 2023中国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贡献。由CCF主办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NOI)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建立了卓越的组织体系和优秀的全国教练队伍,拥有了广泛的学生基础。CCF坚持培养学生的编程和算法能力、价值观、沟通和表达等多方面素质,据此选拔出的国家队选手在IOI 2023赛场内外均表现优异,得到了其他参赛队伍的广泛赞誉。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的讲话(全文)

当地时间8月23日上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在约翰内斯堡杉藤会议中心举行。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主持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巴西总统卢拉、印度总理莫迪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线上)出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团结协作谋发展 勇于担当促和平》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团结协作谋发展 勇于担当促和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的讲话(2023年8月23日,约翰内斯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尊敬的拉马福萨总统,尊敬的卢拉总统,尊敬的普京总统,尊敬的莫迪总理:很高兴来到约翰内斯堡,同各位同事共商金砖合作和发展大计。这是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第三次走进非洲,具有重要意义。感谢拉马福萨总统和南非政府为本次会晤所作的精心周到安排。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金砖国家是塑造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我们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共同捍卫发展权利,共同走向现代化,代表着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必将深刻影响世界发展进程。回首历史,我们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不断推动金砖合作迈上新台阶,助力五国发展;始终秉持国际公平正义,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主持公道,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和影响力。金砖国家一直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倡导者、践行者,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说公道话、办公道事,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屈从外部压力,不做别国的附庸。金砖国家有广泛共识和共同目标,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合作初衷、共同愿望不会变。金砖合作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把握大势,引领方向,坚守联合自强的初心,加强各领域合作,推进高质量伙伴关系,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正能量。——我们要深化经贸、财金合作,助力经济发展。发展是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国际机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不足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金砖国家要做发展振兴道路上的同行者,反对“脱钩断链”、经济胁迫。要聚焦务实合作,特别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供应链等领域,促进经贸和财金领域往来与交流。中国将设立“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支撑;依托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金砖国家全球遥感卫星数据与应用合作平台”,为各国农业、生态、减灾等领域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中方愿同各方共建“金砖国家可持续产业交流合作机制”,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产业对接和项目合作平台。——我们要拓展政治安全合作,维护和平安宁。“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当前,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地缘政治形势严峻。各国人民都期盼良好的安全环境。国际安全不可分割,牺牲别国利益、谋求自身绝对安全,最终会伤及自身。乌克兰危机走到今天这一步有错综复杂的成因,当务之急是劝和促谈,推动缓和止战、实现和平,决不能“拱火浇油”、让局势恶化下去。金砖国家要坚持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巩固金砖国家战略伙伴关系。要用好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等机制,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协调。要积极斡旋热点问题,推动政治解决,给热点问题降温去火。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金砖国家已经同意尽快启动人工智能研究组工作。要充分发挥研究组作用,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我们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金砖国家要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合共生,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要用好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人文交流论坛、女性创新大赛等机制,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中方提议,金砖国家拓宽教育领域合作,发挥好职业教育联盟作用,探索建立数字教育合作机制,打造全方位教育合作格局。同时,加强传统文化交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坚持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加强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机遇、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正确选择。国际规则要依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由大家共同书写、共同维护,不能谁的胳膊粗、嗓门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拉帮结伙,把自己的“家法帮规”包装成国际规则。金砖国家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并加强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搞“小圈子”、“小集团”。要充分发挥新开发银行的作用,推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我高兴地看到,发展中国家参与金砖合作的热情高涨,很多发展中国家申请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让更多国家加入到金砖大家庭,集众智、汇群力,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各位同事!古老的非洲大陆蕴藏着朴素而深邃的智慧。非洲有句谚语说,“独行快,众行远。”乌班图精神倡导“我们在故我在”,强调人们彼此依存、密不可分。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追求。中方愿同金砖伙伴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各领域合作,以金砖责任应对共同挑战,以金砖担当开创美好未来,共同驶向现代化的彼岸!谢谢大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这样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格局,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方位的,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将变得更加重要,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实践的革新、教育理念的重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来重视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借鉴该组织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方面的理念与实践,有助于明确和解决为什么要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什么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等问题。01:为什么要培养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素养在未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社会,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推动社会进步,消除数字鸿沟,支持建设以人权、性别平等和赋权为本的包容性知识社会等方面大有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建设包容性知识社会,离不开四个支柱: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普及信息和知识,高质量的全民学习以及尊重语言和文化多样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建构这四个支柱助力。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实现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比如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基础设施、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标都与通信技术或人工智能素养息息相关。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未来教师教学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教师问题工作组共同发布的《探索使用人工智能以支持教师及教师发展》报告,着重指出了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师教学与发展的几个方面,分别是:★ 帮助教师完成例如批改作业、评分等基本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用在与学生互动、备课或专业发展上;★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便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为教师指出课程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教师完善课程设计;★ 向学生教授基础性知识,但高阶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为教师提供有效反馈;★ 改变教师寻找信息、与信息互动的方式;★ 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试错机会。总体来讲,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教师可以减轻工作负担,优化教学活动,创新教学形态,打造因材施教的教学流程。02: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什么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三版)》,该框架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教师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素养作了相应阐述。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三版)》中提到,教师要具备基本数字技能和数字公民素养,能够利用课堂上有限的设备,选择合适的教育辅导材料、游戏、练习软件和网页内容,用来补充标准课程目标、评估方法、单元计划和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还要能够利用通信技术管理课堂数据并为自身赋能,不断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具体来说,具备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师能够做到:★ 说明其课堂实践在哪些方面符合并支持机构和国家教育政策;★ 分析课程标准,找出如何将通信技术用于教学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通信技术支持具体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了解硬件配件和常见的办公软件,并且懂得使用相关功能;★ 支持多种不同学习方法;★ 利用通信技术或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具备设计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设计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能力,进而帮助能力、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和语言背景各异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实际问题与课程要求联系起来,在了解政策目标和社会优先事项的前提下,确定、设计和采用具体的课堂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到:★ 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支持机构或国家教育政策、国际承诺(如联合国公约)和社会优先事项的课堂实践;★ 将通信技术与学科内容、教学和评估程序、年级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创建有利的通信技术辅助学习环境;★ 设计由通信技术辅助、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利用通信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 综合利用多种数字工具和资源,创造一体化数字学习环境,支持学生掌握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灵活运用数字工具促进协作学习、管理学生;★ 利用技术与专业网络进行互动,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拥有创造人工智能新理论的潜力除了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具备设计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能力,教师还要努力提升更高阶的能力,即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创造和人工智能新理论的构建之中。因此,教师设计的课程不要只关注学校教授的学科,必须明确纳入创造新知识所需要的能力,即解决问题、沟通、协作、实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将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而且针对这些目标教师需要采用新的评价方法。此外,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被视为高阶学生,是知识的促进者和生产者,他们与同事及外部专家合作,持续开展教育实验和创新,创造关于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新知识,利用多种电子设备、数字资源创建学习社群,支持知识创造和协作学习。综上,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教师可以做到:★ 对于机构和国家教育政策提出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设计改进方案;★ 以最佳方式设计以学生为核心的协作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各学科知识;★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规划“知识社群”,利用数字工具支持普适性学习;★ 在制定学校技术战略方面起到领导作用,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持续开发、实验、指导、创新和分享最佳做法,确定让技术服务于学校。03:如何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 形成教师职前职中人工智能素养培训体系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未来的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而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需要在职前学习和在职培训中形成。对于职前学生来说,参与包含人工智能素养理念的课程是培养人工智能素养的最有效方法,各师范院校或综合高校应主动开设与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相关的课程,为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提供信息化视角。在职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研讨会、交流会、讲座与专家、教师进行交流,在沟通和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融入国家师资标准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发布了三个版本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该框架一直影响着全球各地教育领域的师资标准制定工作。例如,2013年拉丁美洲某国教育部发布的报告中就囊括了包含探索、融合与创新三个能力层面以及教学方法、交流、管理、研究和技术五个教育方面的教师能力框架报告。又如,非洲某国教育部在2011年发布了经过本土化处理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标准,这份文件借鉴了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一版)》,两者有高度的统一性,区别在于前者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能力发展阶段——“初始阶段”。这些标准强调了教师具备通信技术能力和人工智能素养的重要性,鼓励师范教育机构和在职培训机构制定相应的素养提升方案,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巨大帮助。建立人工智能“共享开放式教育资源”数据库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知识管理研究所网站上创建了“共享开放式教育资源”数据库,包含了课程评估、教学方法、通信技术、组织管理、专业学习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检索相关的开放课件资源,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通信能力和人工智能素养。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提升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各国政府可以在宏观政策理念及教育法规方面对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出要求,从上至下促进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发展。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重镇,应将人工智能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有助于提升人工智能素养的课程和渠道。此外,相关企业和机构也要在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方面发挥作用。企业可以利用特有的资源,积极组织各类活动,用多样化的形式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比如,微软公司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合作伙伴,参与编制了2011年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二版)》。2012年,微软公司紧扣能力框架,开发了“技术与教学”课程,并在埃及、俄罗斯、南非和突尼斯等多个国家实施。来源:中国教师报

杨宗凯: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一场全局性变革

近日,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接受湖北日报《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一场全局性变革》的专题访谈,摘要如下:教育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对教育进行系统性变革,构建教育新生态,可以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更加高质量的教育、更加终身化的教育、更加包容的全纳教育和更高水平的教育治理。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物”和“数”的层面实现普惠共享,才能助力学习者全面发展,实现“由不能变可能”“由小能变成大能”。面对数字技术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再造教育流程,重构教育内容,重组教育结构记者: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数字化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在您看来,教育数字化的本质以及承载的价值是什么?杨宗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一环。教育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对教育进行系统性变革,构建教育新生态。通过革新教育理念,再造教育流程,重构教育内容,重组教育结构,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连接、开放、共享、个性化、智能化的教育新格局。教育数字化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更加公平的教育。教育数字化可以打破时空边界,促进更大规模的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共享,扩大各类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通过构建学科知识图谱,优化数字教育资源的标识与分类,还能够实现资源的智能化组织、管理和服务。此外,平台通过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教师跨校合作,有助于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良好资源供给生态。更加高质量的教育。数字时代,学校应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校校、家校合作,科教、产教融合,培养更加适合未来创新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数字化的跨学科教学、探究式学习等,使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性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等。通过基于大数据的学情诊断分析,可采用差异化、个性化手段进行精准干预,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统一。更加终身化的教育。教育数字化赋能终身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如生活技能、兴趣爱好、职场素养、职业技能、老年学习、学历继续教育等领域。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全面覆盖各级各类人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更加包容的全纳教育。数字化可以为实现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接纳、满足残障人群的特殊教育需要,使他们不因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受到歧视和排斥;提供自适应的教学方案,满足其在阅读等方面的需求;构建无障碍的数字学习环境,有利于丰富阅读方式、拓展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方法、汇聚学习材料,让残障人群足不出户即可接受优质教育,获得全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高水平的教育治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驾驶舱,使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成为可能,使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政务服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少跑腿”“最多跑一趟”,使面向师生的校园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有利于达成教育治理体系、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记者:6月20日,在武汉举办的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要求,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其中提出,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您说过,教育数字化关键在于“化”,也就是在数字时代对教育进行系统性变革,构建新型的教育生态。这个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杨宗凯: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全局性的变革过程,要牢牢把握当前所处的阶段和特征,深入剖析内部现状与外部环境需求的一致性与矛盾性,立足实际、明确定位、精准施策,系统完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明确重点问题与核心任务,找到符合区域、学校业务发展的突破口,探寻出一条适合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赛道。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包括“知识”和“数据”双驱动,其中数据是基础,协同共享是关键。知识驱动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核心价值。数据驱动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从而实施精准培养,促进个性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数据共享和平台间的数据交换,支撑构建更加连接、开放和共享的教育体系。数字化转型不可能单兵突进,需要协调融合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贯通“政策—教学—科研—市场”各环节,实现资源整合、创新协同。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到教育数字化中来,明确各方承诺、义务与责任,通过建设性对话和多方合作,确保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利益均衡分配、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保障数字化转型顺利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让知识与数据双驱动,注重协同共享 必须从“物”和“数”层面实现普惠共享记者:教育数字化承担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有效推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公正。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差距,是一个客观事实。在强调数字技术与教育活动深度融合的趋势下,如何避免这种差异进一步加剧既有的不平等,形成新的数字鸿沟?杨宗凯: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物”和“数”的层面实现普惠共享,才能助力学习者全面发展,实现“由不能变可能”“由小能变成大能”。不可否认,由于客观条件差异,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有可能形成数字鸿沟,为避免这一问题,应注重从如下方面全面发力、持续推进:推动国家平台和省平台深入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教与学提供全过程、智能化、个性化服务,提供了一个优质普惠的供给平台;省平台是国家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省内自主特色课程和本地化优质资源,推动国家平台和省平台深入应用是削减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例如,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开设“慕课西部行”专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教研室等方式,系统性、专业化培训西部优秀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带动西部师资水平整体提升。加强薄弱地区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通过教育新基建推动学校教学、实验、科研、管理、服务等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逐步普及符合技术标准和学习需要的个人学习终端,支撑网络条件下个性化学习;积极探索利用“三个课堂”助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弥合数字化教学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提升薄弱地区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必须注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整体持续提升,尤其是提升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学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成果。开展面向全省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与动态监测,推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方面教育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支持开展各类应用交流推广活动。把握好教育的“变”与“不变”记者:从当前实践看,有的地方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呈现出技术中心主义的倾向和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等现象。尤为突出地表现为“重硬件、轻内容”“重技术、轻学生”,以及重视技术装备的即时性作用而忽视其长期效应等问题。诚然,教育数字化不是要脱离传统,而是要将技术与教育、虚拟与现实等有机结合起来。应当如何妥善处理好技术逻辑和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杨宗凯:面对数字技术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正确把握好教育的“变”与“不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不论数字技术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必须把握好教育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人的培养目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学的原则。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心灵启迪另外一个心灵的过程。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德育为先,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变”的是教育场景、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育人理念等。处理好教育的专用技术和通用技术之间的关系。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必须处理好教育的专用技术和更普遍的通用技术之间的关系。专用技术是专门为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技术,如学习管理系统、作业应用程序或虚拟实验工具,对教育教学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用技术虽然不是专为教育目的而设计,但也可以在教育场景中使用,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或通讯工具,能够提供更加便利的体验。重塑德育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育人理念。随着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教育主体呈现出由单一的人类主体转变为复合的人机主体的趋势,人机协作、人机共教、人机共学有可能成为新常态,在此形势下,必须主动创新育人模式,增强跨界融合,发展人机协作。要高度重视创新,超越不同层面的教育“围墙”,探索和创新教育发展的路径,建立数字时代、智能时代的教育新范式。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开展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部署,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定整合相关资源与项目,共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夯实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师资基础。培训将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实施“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依托12所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及院属单位,在12个城市举办12期“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培训面向全国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开展,帮助参训教师开阔科学视野,提升科学思维,增强科学探究实践能力。(二)启动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主题式系列研修活动。在北京、山东、贵州、陕西等地举办6个子项的主题式系列研修活动。活动面向全国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中小学主管科学教育的校长、科技辅导员等开展,提高参训教师、校长、科技辅导员的科学教育能力水平。(三)启动重点科普活动骨干教师交流活动。依托各省级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部门单位,围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两大主题,举办3期教师交流活动。活动面向全国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开展,帮助参训教师提高相关主题科技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四)启动“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由中国科学技术馆牵头,围绕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项目式课程开发和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两大主题,在全国举办8期教师培训。培训面向全国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科技辅导员开展,重点提升教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整合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实施能力。根据通知部署,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将支持3500余名中小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等线下参训,同时,培训生成的优质资源将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放。(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