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赋能教育,助力拔尖人才培养!世纪海航闪耀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

10月24日-26日,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在青岛世博城展览中心盛大举行。世纪海航与中科可控联合参展,携AI教育产品亮相——从AI通识教育课程到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教育解决方案收获了教育同仁的广泛关注与深度认可,现场咨询洽谈不断,交出了一份“赋能未来教育”的精彩答卷。携手中科可控综合展区亮点突出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本届教装展以“人工智能引领教育装备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汇聚了国内外800余家教育装备研发企业、创新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装备管理机构、各类学校搭建了“学习交流、供需对接、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平台。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教育技术于内容服务商,此次世纪海航携手生态伙伴——信创领军企业中科可控联合参展,呈现了一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全景画卷:本次展示主题为“AI通识教育与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世纪海航重点展示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解决方案和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等前沿产品,成为现场的一大亮点。聚焦AI教育精彩路演引发大讨论在展区现场,世纪海航完善的科技教育综合解决方案,将直观的教育数字化未来场景呈现在参观者眼前。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际的教育届人士亲临展区参观了解。世纪海航科技集团副总裁官国锋关于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演,引发了现场一场场精彩的探讨:·AI教育如何下沉到基础学段?如何让中小学生轻松入门AI、理解技术逻辑?·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如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结合?·如何构建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的培养路径?·针对信息学拔尖人才“个性化的需求”,学校如何提供培养支持?机构师资如何提升,如何直面运营痛点?前沿方案深受认可期待未来合作在为期三天的展会中,现场热度高涨,前来咨询洽谈的教育人士不断: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负责人,咨询“如何在本校开设AI通识课、搭建信息学兴趣社团”;也有教育装备采购方、区域教育局代表,关注“区域级AI教育普及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针对中小学校关注的“信奥人才选拔与长期培养”需求,世纪海航专家团队结合过往承接G端委培项目的经验,拆解了“普及兴趣-系统训练-赛事冲刺”的三阶培养路径,从课程设置、师资支持到与升学路径的衔接,为多所学校提供了可参考的落地思路,不少院校代表当场表达了进一步合作洽谈的意向。现场教育人士表示,看中世纪海航在AI教育内容与师资上的专业积淀,以及完善的综合解决方案,能更好的让AI教育从概念走向落地,期待后续进一步推进方案对接。世纪海航在本届展会的精彩亮相,让更多的教育同仁,看到了一个信奥教育的领导品牌,如何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内容,赋能未来教育。教育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世纪海航将继续深耕AI教育内容研发,打磨更贴合不同学段需求的“普及-兴趣-培养-拔尖”分层课程,持续探索“优质内容+自主技术”的融合模式,为更多学校提供“能落地、有效果、可复制”的AI教育与信息学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为更多机构提供更适合自己的综合解决方案。世纪海航期待未来能与更多伙伴携手,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更多拔尖人才的更好成长!

全学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陕西省印发“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

近日,《陕西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印发。计划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我省“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学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计划明确,到2027年,全省中小学全面落实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培育20个左右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在职业院校分别建成10个左右优质特色“AI+专业群”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高等学校布局60个左右优质学科专业,建立5个左右人工智能学院,立项30个左右科研计划项目,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全省培养500名左右骨干教师,围绕教学管评研等五大领域遴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打造100所左右实验学校。鼓励高校开发高中学生先修课程在完善“人工智能+教育”基础环境方面明确,将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升级陕西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汇聚人工智能相关数据、资源和工具。各地各校要逐步普及教学智能终端,搭建新型人工智能学习实践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平台,通过购买服务、联盟共享等方式,形成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和大模型应用的公共支撑能力。建好陕西省教育大数据中心。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研发、应用教育垂直大模型和应用智能体,为师生提供智能备授课、教研、答疑、测评、学伴等应用服务,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路径。以国家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试点为牵引,打造高教“人工智能+”学习组织,探索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新路径。依托国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升级建设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高校开发高中学生先修课程,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科普报告、学术讲座等,实现协同育人。推动陕西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应用,促进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支撑教育“一件事”高效办理和业务事项“一网通办”。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优化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打造多元参与、人机协同的教育治理格局。支持承担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和学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学校、学科、专业、师生数字画像,开展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鼓励各地各校创新评价方式,构建人才素养指标,开发测评工具,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考试评价、县域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改革论文抽检办法等路径。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将人工智能纳入陕西省急需学科专业,推动专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开设“人工智能+”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或新兴交叉目录外专业。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实训室和人工智能“微专业”。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AI+数字化”微专业教学中心,打造人工智能专业集群,联合企业共建虚拟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和“AI+产业学院”。落实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相关教材修订机制,同步建设配套数字教学资源。鼓励高校整合建设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共享与技能认证平台,研发人工智能+课程、数字化教材等新形态资源,用好国家级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发布的核心课程教材和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鼓励各地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向中小学校开放,引导专业人才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各地和中小学校要开齐开足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构建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学业水平考试中落实好信息类、科学类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内容。鼓励职业院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助力推进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研制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通识课程体系,实现本科阶段全覆盖。在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大赛、网络安全宣传周及校园科技节等活动中,设立人工智能专项。鼓励各地各校开展课程体验、实践操作、跨学科融合等活动,提升学生应用与创造能力。鼓励职业院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管理能力”轮训通过人才引进、转岗培育等建立人工智能教师队伍。研究制定教师AI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推行测评全覆盖。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分层分类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专题培训,培养骨干教师,举办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创新应用能力。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双师培训基地”,开展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管理能力”轮训。优化师范生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且100%覆盖,将掌握人工智能技能纳入学分管理。加强人工智能相关科研项目立项、成果认定和团队建设,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成果转化,推动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支持高职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共建“AI+产业”联合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全学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陕西省印发“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

近日,《陕西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印发。计划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我省“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学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计划明确,到2027年,全省中小学全面落实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培育20个左右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在职业院校分别建成10个左右优质特色“AI+专业群”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高等学校布局60个左右优质学科专业,建立5个左右人工智能学院,立项30个左右科研计划项目,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全省培养500名左右骨干教师,围绕教学管评研等五大领域遴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打造100所左右实验学校。鼓励高校开发高中学生先修课程在完善“人工智能+教育”基础环境方面明确,将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升级陕西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汇聚人工智能相关数据、资源和工具。各地各校要逐步普及教学智能终端,搭建新型人工智能学习实践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平台,通过购买服务、联盟共享等方式,形成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和大模型应用的公共支撑能力。建好陕西省教育大数据中心。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研发、应用教育垂直大模型和应用智能体,为师生提供智能备授课、教研、答疑、测评、学伴等应用服务,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路径。以国家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试点为牵引,打造高教“人工智能+”学习组织,探索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新路径。依托国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升级建设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高校开发高中学生先修课程,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科普报告、学术讲座等,实现协同育人。推动陕西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应用,促进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支撑教育“一件事”高效办理和业务事项“一网通办”。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优化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打造多元参与、人机协同的教育治理格局。支持承担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和学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学校、学科、专业、师生数字画像,开展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鼓励各地各校创新评价方式,构建人才素养指标,开发测评工具,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考试评价、县域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改革论文抽检办法等路径。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将人工智能纳入陕西省急需学科专业,推动专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开设“人工智能+”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或新兴交叉目录外专业。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实训室和人工智能“微专业”。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AI+数字化”微专业教学中心,打造人工智能专业集群,联合企业共建虚拟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和“AI+产业学院”。落实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相关教材修订机制,同步建设配套数字教学资源。鼓励高校整合建设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共享与技能认证平台,研发人工智能+课程、数字化教材等新形态资源,用好国家级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发布的核心课程教材和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鼓励各地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向中小学校开放,引导专业人才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各地和中小学校要开齐开足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构建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学业水平考试中落实好信息类、科学类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内容。鼓励职业院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助力推进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研制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通识课程体系,实现本科阶段全覆盖。在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大赛、网络安全宣传周及校园科技节等活动中,设立人工智能专项。鼓励各地各校开展课程体验、实践操作、跨学科融合等活动,提升学生应用与创造能力。鼓励职业院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管理能力”轮训通过人才引进、转岗培育等建立人工智能教师队伍。研究制定教师AI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推行测评全覆盖。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分层分类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专题培训,培养骨干教师,举办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创新应用能力。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双师培训基地”,开展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管理能力”轮训。优化师范生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且100%覆盖,将掌握人工智能技能纳入学分管理。加强人工智能相关科研项目立项、成果认定和团队建设,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成果转化,推动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支持高职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共建“AI+产业”联合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北交大、清华夺得2025ICPC全球总决赛金牌!

第49届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近日在阿塞拜疆落下帷幕,在这场全球程序设计领域顶级赛事中,北京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力压哈佛、MIT等世界顶尖名校,双双摘得金牌。其中,北京交通大学代表队‌完成巅峰对决,斩获全球第三!东亚区第一!勇摘金牌!并以6分28秒速度首位破题!清华大学斩获全球第四!-01-ICPC全球总决赛是面向全球大学生主办的年度性程序设计类顶级赛事,备受瞩目。2025年8月31日至9月5日,第49届ICPC世界总决赛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盛大举行。本届赛事共有全球来自103个国家、3424所高校的73083名学生参与,经过区域赛选拔,终有139所顶尖大学获得此次全球总决赛的入围资格。中国内地入围此次ICPC全球总决赛的16所高校表现出色,斩获12枚奖牌(4金4银4铜)中的4枚。其中,北京交大全球排名第3获金牌,清华大学全球排名第4获金牌,北京大学排名第5获银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9获铜牌。此外哈佛大学位列第6,麻省理工位列第8。本次比赛中,每支队伍拥有1台电脑,需要在5个小时内使用编程语言,解决十多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代码编写完成之后提交给评测系统自动评测,评测器给出正误等判断,每个错误提交会增加20分钟罚时。正确解题数最多且总用时最少的队伍胜出。北京交通大学派出的“羊羊羊”(miemiemie)代表队,由计算机学院本科生郭昱哲、詹天佑学院本科生夏鹤鸣、数统学院本科生斯修远三位同学组成,实力强劲。比赛开始仅6分28秒,率先解出L题——“沿着阳光行走问题”,队长郭昱哲仅用6分钟就完成了整页英文题面阅读、算法建模、编码调试等环节,团队合作,首次提交便完美通过。最终,北京交通大学“羊羊羊”(miemiemie)代表队凭借解出10道难题的出色表现,获得全球第三名的好成绩,稳获金牌。清华大学同样表现出色,解出9道题目,夺得金牌。北大也同样解决了12道题中的9道,但因罚时(每次提交答案若不正确会+20分钟罚时)获得银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同样解决了9道题,也因罚时以5分钟之差惜败 MIT,获得铜牌。前10名中,中国队包揽了4席,展现了中国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实力。冠亚军则分别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02-ICPC竞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之一,被誉为“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的奥林匹克”。赛事由各大洲区域赛和全球总决赛两个主要阶段组成,每个赛季持续时间约9个月。来自全球6大洲、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所高校的近五万名大学生参与该项赛事。ICPC比赛要求每支参赛队伍至多由三名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需要在规定的五个小时内使用C、C++、Python、Java或Kotlin中的一种编写程序,解决八个或更多的复杂实际编程问题。每队使用一台电脑,参赛者争分夺秒,与其他参赛队伍拼比逻辑、策略和心理素质。竞赛的评判过程十分严格。选手们会收到问题陈述和测试数据实例,但无法获得裁判的测试数据和接受标准方面的信息。每次提交的解决方案若出现错误,就会受到加时惩罚。在最短的累计时间内,提交次数最少、解决问题最多的队伍获胜。这项竞赛能够培养参赛者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ICPC竞赛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算法设计、编程实现能力,同时在团队协作等方面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这些经历必然会让他们未来在专业领域有更强的竞争力。中国大陆高校自1996年开始参加ICPC亚洲区预赛。1996年起设立中国大陆地区预选赛赛区,之后在大陆地区设置多个赛点,由各大学轮流主办地区性竞赛。据统计,内地高校自1996年参与ICPC赛事活动以来,已有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10所内地高校在ICPC全球总决赛中获得过奖牌。(信息综合自北京交通大学、网络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

关注!《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二、加快实施重点行动(一)“人工智能+”科学技术1.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应用,推动基础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打造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科学数据集,提升跨模态复杂科学数据处理水平。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2.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应用落地,以新的应用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突破。3.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拓展研究视野和观察视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机理,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1.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2.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着力提升全员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推动各行业形成更多可复用的专家知识。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推广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工艺优化方法。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增强工业系统的智能感知与决策执行能力。3.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4.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拓展经营范围,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探索无人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在软件、信息、金融、商务、法律、交通、物流、商贸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1.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覆盖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智能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应用,支持开辟智能助理等服务新入口。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2.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1.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方向倾斜,减少对就业的冲击。2.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3.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推动人工智能在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大作为,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壮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织密人际关系、精神慰藉陪伴、养老托育助残、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拓展人工智能在“好房子”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五)“人工智能+”治理能力1.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面向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加快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智能普惠。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打造精准识别需求、主动规划服务、全程智能办理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在各类公共资源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应用,提升智能交易服务和监管水平。2.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推动构建面向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安全预警、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现场救援、社会动员等工作水平,增强应用人工智能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治理,强化信息精准识别、态势主动研判、风险实时处置等能力。3.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提高空天地海一体化动态感知和国土空间智慧规划水平,强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围绕大气、水、海洋、土壤、生物等多要素生态环境系统和全国碳市场建设等,提升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测预测、模拟推演、问题处置等能力,推动构建智能协同的精准治理模式。(六)“人工智能+”全球合作1.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把人工智能作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打造平权、互信、多元、共赢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开放生态。深化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开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开源可及,强化算力、数据、人才等领域国际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助力各国平等参与智能化发展进程,弥合全球智能鸿沟。2.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支持联合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发挥主渠道作用,探索形成各国广泛参与的治理框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深化与国际组织、专业机构等交流合作,加强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等对接协调。共同研判、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应用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靠、可控。三、强化基础支撑能力(七)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和模型基础架构创新。加快研究更加高效的模型训练和推理方法,积极推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协同发展。探索模型应用新形态,提升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优化交互体验。建立健全模型能力评估体系,促进模型能力有效迭代提升。(八)加强数据供给创新。以应用为导向,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完善适配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产权和版权制度,推动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版权内容依法合规开放。鼓励探索基于价值贡献度的数据成本补偿、收益分成等方式,加强数据供给激励。支持发展数据标注、数据合成等技术,培育壮大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产业。(九)强化智能算力统筹。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与使能软件生态培育,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和工程落地。优化国家智算资源布局,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充分发挥“东数西算”国家枢纽作用,加大数、算、电、网等资源协同。加强智能算力互联互通和供需匹配,创新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运营模式,鼓励发展标准化、可扩展的算力云服务,推动智能算力供给普惠易用、经济高效、绿色安全。(十)优化应用发展环境。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企业智能化转型,重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商,发展“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等,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服务链。健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指引、开放度评价与激励政策,完善应用试错容错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转化与协同应用。加快重点领域人工智能标准研制,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国际化标准联动。(十一)促进开源生态繁荣。支持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建设,促进模型、工具、数据集等汇聚开放,培育优质开源项目。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开源贡献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学分认证和教师成果认定。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探索普惠高效的开源应用新模式。加快构建面向全球开放的开源技术体系和社区生态,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和开发工具等。(十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超常规构建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推进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和国际合作。完善符合人工智能人才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好发挥领军人才作用,给予青年人才更大施展空间,鼓励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无人区”。支持企业规范用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引才留才用才。(十三)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健全国有资本投资人工智能领域考核评价和风险监管等制度。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风险分担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政策作用。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准则等,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相关立法工作。优化人工智能相关安全评估和备案管理制度。(十四)提升安全能力水平。推动模型算法、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安全能力建设,防范模型的黑箱、幻觉、算法歧视等带来的风险,加强前瞻评估和监测处置,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合规、透明、可信赖。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强化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坚持包容审慎、分类分级,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四、组织实施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人工智能+”行动全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落地见效。要强化示范引领,适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要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国务院2025年8月21日来源/中国政府网